7月20日,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的田野间机声轰鸣西宁股票配资公司,节水抗旱稻试验田迎来首次收割。此次收割对40亩节水抗旱稻旱优73进行现场测产,同时指导再生季留茬高度试验,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金黄的稻浪中,收割机驶过稻田,穗粒饱满的稻谷倾泻入仓。经专家组实测,该片节水抗旱稻田平均产量为611.9公斤/亩,以顽强的抗逆性交出稳产答卷。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节水抗旱稻收割现场
测产现场,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教授余新桥介绍,该片稻田于今年3月11日播种,播种量为2公斤/亩,“以前这里是撂荒地,土壤肥力中等偏下。我们选用的节水抗旱稻品种为旱优73,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耐贫瘠性和再生能力,非常适合在撂荒地种植。配合旱直播旱管覆全生物降解膜模式,整个生育期依靠自然降水维持生长。”
据悉,节水抗旱稻是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现代水稻与旱稻的优良特性而育成的新型栽培稻品种。其水分利用效率与抗旱性明显增强,可采用“旱直播旱管”的绿色栽培模式,既可在水田不淹水栽培,又可在旱地或山坡地种植,极大拓展了水稻的种植空间。生产过程中,可大幅节约灌溉用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降低劳动成本。
节水抗旱稻可大幅节约灌溉用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降低劳动成本
2024年以来,在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的推广下,节水抗旱稻已在广东13个地市进行试种,年种植面积超1万亩。“我们在肇庆打造了这个研发基地,可以把新的技术方案应用在这里,全国的节水抗旱稻团队都会在这里试种他们的品种。目前来看,肇庆片区的种植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院长罗利军表示,节水抗旱稻能够有效激活抛荒地、撂荒地及盐碱地等各类土地,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收割对40亩节水抗旱稻旱优73进行现场测产
节水抗旱稻正成为破解撂荒地复耕与生态治理的“金钥匙”,为生态农业铺就绿色基底。面向未来,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将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扩大示范推广,推动节水抗旱稻种植在肇庆乃至广东长远发展。这场旱作技术革命,不仅能为农业转型树立标杆,也以节水、高产双赢的“中国方案”,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智慧。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陈诺 实习生陈诗敏
摄影:黄坚文 黄鹄西宁股票配资公司
金富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